“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”——这个标签曾让“老伯”(化名)陷入绝望。发病时,他在马路上冒充交警指挥交通,被邻里视为“疯子”;离婚、丧父的打击让他酗酒成瘾,最终被家人送入贵阳馨若家医院。而如今,他身穿护工协理员的制服,在医院大厅热情地为患者家属推销手工小吃,每月领取500元工资。他的转变,源于这家医院探索的“辅助性就业”模式。
在医院大厅热情地为患者家属推销手工小吃
精神障碍患者常被视为“无法工作”的群体。社会歧视、功能退化、药物副作用等因素,将他们隔绝在劳动力市场之外。
馨若家医院的实践试图打破这一僵局。患者“老伯”回忆,急性期治疗稳定症状后,医院通过“8+1”康复模式(8类康复项目+1项职业训练)帮助患者重建社会功能。从书法、合唱到模拟超市岗位,逐步唤醒他们的劳动意愿和能力。
“老伯”履行护工协理员岗位职责帮助其他患者洗漱
“辅助性就业不是慈善,而是康复的一环。”医院社工部负责人王俊杰解释,“通过低强度、高包容的劳动,患者能恢复时间观念、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感。”
2024年起,医院联合贵阳市连心桥公益服务中心,开发了护工协理员、手工制作员、小吃制作员等5类辅助性就业岗位。
“老伯”最初因“热情开朗”被选为“宣传委员”,负责吆喝售卖。他坦言:“听到顾客说‘谢谢’,我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。”数据显示,参与就业训练的患者复发率降低40%,而医院累计发放的1.2万元工资,更让患者首次体会到“劳动尊严”。
“老伯”定期参与职业康复工作汇报
辅助性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,离不开政策、企业与家庭的共同支撑。医院积极对接中国残联《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》,争取税收减免和企业补贴,为项目提供制度保障;本地爱心企业则通过提供手工订单、来料加工等合作方式,既降低市场风险,又为患者创造真实的工作场景。与此同时,医院开展家属培训课程,帮助家庭消除“精神障碍患者不该工作”的刻板印象,形成“康复—就业—社会认同”的良性循环。这三股力量交织成一张“包容之网”,托起精神障碍群体的就业梦想。
但挑战仍存。王俊杰坦言:“企业担心效率和安全问题,多数订单不稳定。”此外,患者流动性高、技能培训成本大,也制约模式推广。
馨若家医院社工部正在梳理2025年重点推进医疗服务及研发残障群体的公益项目
“精神障碍患者的终极目标不是留在医院,而是回归社会。”馨若家医院院长表示。正如周华云在日记中所写:“这里的社工给了我第三个‘家’——一个没有偏见、允许我慢慢成长的地方。”
在馨若家医院,辅助性就业的意义远超经济收入。它撕下了“疯子”的标签,让患者重新定义自己。下一步,医院将辅助性就业延伸至社区。连心桥公益服务中心已尝试在居委会开设“职业康复站”,由康复较好的患者担任指导员。